内蒙古高校团队70年文化遗产探寻史
内蒙古高校团队70年文化遗产探寻史
内蒙古高校团队70年文化遗产探寻史
图为在上海(shànghǎi)进博会内蒙古常设馆中,游客正在体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。(资料图) 董杰 摄(shè)
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7日电 题(tí):内蒙古高校团队(tuánduì)70年文化遗产探寻史
连续两个月来,一项特别的梦空间第二课堂正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进行:我用AI校古籍——我是“校书官(xiàoshūguān)”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·科技(kējì)典籍(diǎnjí)专场。数十名学生(xuéshēng)被选为“校书官”,用AI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,正在对该校所藏《则古昔斋算学》等(děng)数学、科技古籍进行OCR识别、录入、点校、实体抽取、注释等工作。
在上海进博会内蒙古常设馆中,兴隆洼遗址出土文物玉蝉、翁牛特旗(wēngniútèqí)发现的C形黄玉龙等,通过三维在线渲染、高清触点展示(zhǎnshì)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三百六十度(sānbǎiliùshídù)无死角展示……
这些,都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(kēxuéjìshù)史院数字化工作的成果。其背后,是三代科学技术史教授(jiàoshòu)专家自20世纪50年(nián)代以来,整整70年的传承与接力。
“我们(wǒmen)(wǒmen)做的,就是用内蒙古(nèiménggǔ)的文化遗产来讲中华文明的历史故事(gùshì)。”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院教授董杰是第三代接棒人(jiēbàngrén),于2001年加入,如今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负责人。董杰解释说,大家一直致力于挖掘的是中华文明如何在内蒙古传承发展至今。“换句话说,我们想展现:内蒙古究竟有啥?”
三代师生扎根(zhāgēn)乡野,探寻文明足迹
1957年,内蒙古(nèiménggǔ)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院李迪教授的(de)一篇以《清初蒙古族数学家——明安图(míngāntú)》为题的论文,拉开内蒙古文化遗产普查的大幕。自此,老师带领学生,在内蒙古118.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数十年如一日探寻各地的“文明印记(yìnjì)”。
“中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具有突出的连续性,也(yě)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传承5000年不间断(bùjiànduàn)的超级文明。内蒙古自古以来就跟中华文明同频共振。”董杰告诉记者,通过这些年的努力,该校科学技术(kēxuéjìshù)史学院团队整理出7个垂直领域文化遗产史料库。
数字化探索,建立(jiànlì)文化遗产数据库
2012年,文化遗产数字化被提上日程。团队首先打造的(de)是中华数学文化数据库。与市面上常见的文物类数据库不同的是,这个数据库不仅(bùjǐn)收录(shōulù)文物的基本信息,同时按照统一标准,将不同领域、不同形态(xíngtài)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,构建相应的知识图谱。
董杰解释说,以数字化的形式,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(chéngxiàn)和共享。
礼乐是团队近年来致力挖掘的一条文明脉络。团队梳理出熏、磬、弦等(děng)16件乐器作为(zuòwéi)标准器,展现中华礼乐发展的过程。
“我们不只挖掘乐器的(de)历史、文化、乐谱等(děng)内容,还记录乐器发声的原理等。”董杰以马头琴的发声原理举例,它是弦乐和熏结合在一起,通过激励琴头(qíntóu)、传导到腔引起共鸣发声,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理论系统。“如果文明(wénmíng)不发展到一定程度,是没有(méiyǒu)能力创造出这件乐器的。”
董杰告诉记者,正是这样一根“看不见”的线,串联出(chū)了(le)中华文明发展脉络。
数字文化遗产+多场景呈现,古老文明(wénmíng)照进现实
董杰告诉记者,文明从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和档案馆,而是应该“活起来、用(yòng)起来”,才能更有效地(dì)推动中华优秀传统(chuántǒng)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2018年,团队以马文化为脉络,从历史发展过程(guòchéng)中梳理出马匹鉴别、繁育、饲养(sìyǎng)与管理和医疗保障的(de)4方面(fāngmiàn)知识图谱。与此相似的,是对捶打麻油、游牧印象、戈壁红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。
据统计,团队目前已建立起一套庞大的数字化传统工艺知识(zhīshí)图谱,结合6000多册文献,梳理出13类2587项传统工艺知识图谱,建立176个数字化工艺标准(biāozhǔn)并完成版权确权(quèquán)。
“数字化并不是文物和文化传播(chuánbō)的最终(zuìzhōng)形态。”董杰告诉记者,如今实验室已基于文化数据资源,形成融合出版、文创产品研发、文旅融合、数字内容生产和展(hézhǎn)陈会展五大应用示范。(完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